摘要:刚结婚的时候我有在小区夜跑的习惯。一般是晚上八点半。这时小区里散步的人最多,从小区大门进来的穿着校服,背着大书包的学生也最多。那时我不太明白:孩子要上晚自习吗?那回来也太早了?刚下课吗?也太晚了。后来有了娃,我就明白了。这些孩子上晚托班,吃...
刚结婚的时候我有在小区夜跑的习惯。一般是晚上八点半。这时小区里散步的人最多,从小区大门进来的穿着校服,背着大书包的学生也最多。
那时我不太明白:孩子要上晚自习吗?那回来也太早了?刚下课吗?也太晚了。
后来有了娃,我就明白了。这些孩子上晚托班,吃完晚饭,写完作业才回家。
后来自己有了娃,才渐渐发现,这些孩子一类是家人没空带的。第二类是家里根本就是嫌弃他们不好管的。当然,也有认为午托晚托班有一个做作业的氛围,同伴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干脆完成作业才回家的。 乐得清静。
我家大娃也去过午托班,原因是当时我怀了二娃,身体反应比较大。孩子就去了将近一年的午托班。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大娃有一些变化,还是一些苗头不太好的变化。比如说卫生习惯,做事的效率,还有对学业的专注度等等。有的行为似乎无伤大雅,但是又总觉得那样终究不太好。但是当时条件所限,我也就没太放在心上。
直到有一天,我带着二娃去给大娃加送一个被子,我才有了新的决定。
午托班在居民楼里。中午的时间电梯人来人往,由于楼层很高,等电梯用了不少时间。电梯里进进出出的人并没有表现出邻里之间的热情,有的,甚至表现得比较粗鲁和霸道。
我敲午托班的门,给我开门的不是预先打过电话的老师,而是一个小男孩。他见我在门口,就飞奔到屋里大喊:有人来了有人来了!接着屋里乱作一团。别的孩子也跟着一起起哄:有人来了,有人来了!
这时,房间里冲出一个满面怒容的大人,向小孩们吼了几句,意思是让他们安静。我说明来意,大娃也从房间里出来了。我看了一眼房间,三张双层床,中间的空地上还摆着一张床垫,一个房间里,一共睡了八个小朋友。
房间外面类似一个小教室,有桌子和椅子。好些孩子没到房间午睡。看书的看书,聊天的聊天,打扑克打扑克。只有高年级的几个女孩,在同一张桌子上写作业。我想起大娃有时候回家说:那天中午没睡着,老师就让他到房间外面去活动。估计就是这些情况吧。
在回去的路上,我认真思考了一下,决定下个学期不让大娃去托班了。老公听了认为我是自讨苦吃,单我非常坚持。因为我觉得只要安排好我和二娃早上的时间,照顾大娃午饭和午休甚至还有一点阅读时间是没有问题的。
在接下来的学期,按新计划进行。虽然跟孩子在一起,除了母慈子孝之外,还有一些鸡飞狗跳,但总的来说午间的生活还是很有规律的。
说到不让大娃去午托班,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是五托班的环境很难控制。因为大多数的都是私人经营,以追求生源和收益最大化为目的。难免出现人多拥挤的情况。
二是午餐营养搭配上家里能更用心一些。
第三,考虑到同伴之间的影响。因为午托班的老师人手都是压缩到最低限度,因此同伴之间的互相管理和互相影响的问题是非常突出的。
仅仅是以上几点,我就觉得家里如果能有条件还是创造条件,让孩子回家午餐和午休。
并且我的内心有一个非常坚持的观念:孩子一定要父母自己多带带。如果很多时间都假手于他人,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
或许你会认为我的担心多余了。又或许有的午晚托班真的做得妥帖满分。但是这得靠运气,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碰巧享受到这份福利的。
我有一个朋友之前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安排好午间时段而开了一个家庭式的午托班。这位妈妈是位巧妇,并且人心特别善。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也非常的有规矩而朴素。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班里听说听说她要开午托班,光自己班里就自动报名了近十个孩子。这位妈妈每天在微信里发出来的午餐都是精心烹制和搭配的每一个时间段都对每个孩子进行实时的播报,让家长非常放心。她还有一个特别聪明的点子,那就是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换一批阅读角的新书,让孩子们真正做到动中有静,甚至因此爱上阅读。因为同伴们都在读啊。
可是我调查过,在我们居住的区域能够得上这样水平的午托班真的凤毛麟角。或者说根本没有。
总而言之,不让孩子去午托班是出于一个母亲的直觉和思考,也是出于一份爱和责任。让孩子回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管束,说句心里话,更多的是希望给他更大的空间和温暖的陪伴。同时,因为在生完二娃后,我决定辞职回归家庭,这也是一个先决条件。不然在这样一个繁忙的城市里,能回家吃午饭,真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